《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 北京報道
『看看新聞、刷刷視頻、留言評論,就能賺錢!』『邀請好友一起加入,還能獲得十幾元甚至幾十元的紅包獎勵!』『每天簽到、做任務,輕松賺外快!收‘徒弟’一起賺!』不少APP為了獲客拉新或者提高用戶活躍度和粘性,開始使用赤裸裸討好用戶的『網賺模式』《意為『上網就賺錢』》。
其實,這種模式並非新發明,『利誘』用戶本來就是老招數。
相信大家也都在路上遇到過遊說你下載安裝APP的『地推員』,他們往往會用送你個小禮品作為『誘餌』。
而『網賺模式』,隻不過是把這種方式搬到了網路平臺上,小禮品變為了小紅包,並通過所謂的『社交裂變』,讓每個用戶都成為『地推員』,推廣APP給自己的親友使用。
但確實是在最近一兩年,當趣頭條這樣以『網賺模式』起家的公司獲得了巨大商業成功之後,才讓很多人看到了龐大網賺江湖的威力,也看到了一條挖掘『五環外』市場的新路。
於是,一大批大公司也開始開啟『網賺模式』,紛紛推出專門針對低線市場的『極速版』APP:騰訊新聞極速版、今日頭條極速版、新浪新聞極速版、百度極速版、網易新聞極速版……;甚至出現了一批專門的『網賺APP』和『網賺平臺』:惠頭條、東方頭條、淘新聞、微鯉頭條、放心賺……
但是,這種『網賺模式』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和質疑:過分套取用戶的個人信息、好友關系鏈等重要數據;內容品質不高,充斥著大量標題黨,甚至不少低俗、虛假信息;平臺廣告過多,而且質量參差不齊;侵權問題嚴重、洗稿做號者遠多於真正的內容生產者……由於有利可圖,這些APP還吸引了大量網路『黑灰產』業者來『薅羊毛』,他們用虛假的用戶來騙取廣告商大量的推廣費用。
可以說,『網賺模式』是個神奇的模式,能送你去美國敲鐘,也能讓你鋃鐺入獄。
有的公司將其作為拓展『五環外』市場的利器,而有的公司則把它當作鉆空子攫取高額回報的捷徑。
但最可怕的是,既高大上又下三濫『網賺模式』到底是紅黑,似乎隻在一念之間。
『網賺』正流行,2.5億用戶都在用?
對於很多一二城市的用戶來說,當趣頭條的DAU《日活躍用戶》已經將騰訊新聞、新浪新聞、網易新聞、天天快報等都甩在身後、僅次於今日頭條的時候,他們甚至還不知道這個APP的存在。
這是一匹黑馬。
去年9月,趣頭條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從成立到敲鐘,這家公司僅僅用了2年零3個月,創下了中國互聯網公司IPO的最快紀錄。
上市也讓趣頭條的一系列數據得以被外界知曉。
趣頭條最新發佈的2019年一季度報顯示,其平均月活用戶數達1.1億,同比增長297.4%,環比增長18.7%。
日活用戶平均每日使用時長為62.1分鐘,同比增長91.1%,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一季度凈營收11.188億元,同比增長373.3%。
另據第三方數據顯示:相較於其他資訊平臺用戶登錄率不到30%,趣頭條用戶的登錄率高達95%。
貢獻這些數據的是一些和傳統新聞平臺重合度不大的用戶群體:『五環外』、低線城市和農村的父老鄉親以及『小鎮青年』。
趣頭條刷新聞賺現金的模式對於他們來說,很奏效。
趣頭條也因此被很多人戲稱為『拼多多版的今日頭條』。
在趣頭條上,用戶閱讀新聞、看視頻、評論、點贊、轉發、邀請好友下載註冊都能夠獲得相應數量的金幣《金幣可以綁卡後提現》,金額從十幾塊錢到幾毛錢不等,每天簽到會有額外獎勵。
另外,趣頭條還設置了一個『收徒』機制,通過邀請收徒,用戶可以從徒弟的收入裡再獲得一筆分成。
記者采訪了幾位『網賺』用戶發現,如果抱著打發零碎時間順便賺點零花錢的想法,每天能獲得一二十塊錢的收益;而一些『事業型』用戶,手機裡往往會下載十幾個類似的APP,通過各種方式拉人,一天賺一兩百的人不少,他們還告訴記者,一個月賺十幾萬也是有的。
而拉新是各種APP發紅包最大的,比如騰訊新聞極速版,邀請一個用戶能獲得45元的獎勵。
一些要用戶實名或者綁定銀行卡驗證才能使用的APP,拉新獎勵甚至可以高達一兩百元。
據騰訊安全《網賺APP產業鏈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網賺APP數量大幅上升,影響用戶高達2.5億。
而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的監控數據則顯示,網賺類APP及平臺的數量不低於500個,還形成了專門從事網賺類垂直領域的門戶網站。
例如『手賺網』收錄安卓平臺網賺類APP達到了400餘款,累計下載量達到了40萬以上。
誰在薅羊毛?又在薅誰的羊毛?
隨著互聯網流量紅利的見頂,一個APP單個新用戶的獲客成本已經攀升到80-100元,拼多多借助微信這樣的頂級流量平臺,並且踩到了小程序爆發的時點,才做到了20-30元一個新用戶,這已經是業界傳奇了。
過去,APP推廣要依靠龐大的『地推員』,而網賺模式等於把每個用戶都變為『地推員』,這樣做顯然成本更低,而且借助『社交裂變』,可以做到速度非常快。
『網賺模式』的底層邏輯看似非常合理:通過現金激勵方式讓用戶『人拉人』而獲得大量用戶,並用『物質刺激』鼓勵用戶觀更長時間地看新聞、看視頻、玩遊戲、購物……而主要的賺錢方式就是廣告。
但這種看似三方共贏的局面,隻是理想狀態。
『網賺模式』在很多情況下會出現『動作變形』。
比如大部分網賺APP會搭建一套『收徒系統』,他們稱之為讓流量『裂變』,但這個邏輯太類似於傳銷模式中發展『下線』的邏輯,質疑聲很多。
再比如『收押金』,此前,就出現過一些網賺APP打著『交押金、看廣告、做任務、賺外快』的旗號,吸納大量民間集資,用後來用戶的錢為先來用戶發紅包,直到這種典型的『龐氏騙局』雪崩。
更為可怕的是,在利益的驅使下,大量黑灰產從業者盯上了這塊肥肉,開始紛紛入局。
他們通過技術手段制造出大量『虛擬用戶』,批量註冊賬號,然後利用群控設備模擬用戶操作,大量進行刷金幣並賺錢。
這意味著廣告主的廣告費大量地被『薅了羊毛』,根本就沒有『人』看到,打了水漂。
由於靠錢留人,這些『網賺模式』APP的內容大多質量低下,調性較low,存在大量侵權內容、標題黨和為了吸引眼球的虛假信息,因此也很難吸引到高端的廣告客戶,大量充斥著保健品、醫療類、美容類的廣告或者一些『氪金』網遊廣告。
此外,大部分這類APP也會要求用戶提供大量的個人數據,比如綁定微信、QQ或者淘寶賬號,安全專家提醒,這就存在著調用你大量用戶數據和社交鏈信息的可能,風險隱患是極大的。
編輯 | 謝 瑋
編審 | 張 偉
>>法案預計下月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