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職業會被ChatGPT取代?抓住這三種最不可能被AI替代的能力。

真正的自由意志或者自主性有多少?我們的命運有多少是自己可以主動掌控的?

孩子學習沒有動力、不愛社交,甚至有自閉傾向,家長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ChatGPT受到熱捧,在隨之引發的AI風潮下,未來哪類行業和人才會被取代?

在快速改變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必須保持終身學習和自身的創造力,當遇到新的情境的時候,了解關於人、關於社會的知識,擁有關鍵性思維,能讓我們更從容應對。

2023年4月9日下午, 『擁抱心理學,讓人生更出彩』暨阿倫森《社會心理學》第10版新書發佈會在北京郵電出版大廈舉行,大咖雲集,共探社會心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我們一起來聽他們的聲音。

▍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侯玉波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會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

▍ 毛詩篇

此念文化創始人,《生命.成長》《生命.覺者》系列紀錄片出品人

▍ 張萌

作家、青創品牌創始人

1

內心平靜時才能真正體會到幸福

毛詩篇:普通人讀《社會心理學》最大的好處是什麼?

侯玉波: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現代社會變化快,有了更多關於社會心理學的知識後,我們更可能過上內心平靜的生活。

如果每天內心都很焦慮,幸福就無從談起,讀書讀多了,內心平靜時,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幸福。

彭凱平:我覺得普通人讀書有三種方式或作用, 一種是把書當做操作手冊,它可以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比如戀愛策略、影響溝通的原則等,把書中方法在生活中嘗試一遍會發現很受用。

第二種是心靈的陪伴,特別是講人性的書和心理學的書,會讓我們感受到書香氣,感受到書的魅力,讓生活變得更加高雅、更加精致。

我們常講腹有詩書氣自華,家裡擺一些書、放一些書,我們的行為規范、道德情操、思想智慧都會不一樣,所以說中國人一定要買書、藏書、看書,這是一種精神的陪伴。

讀書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作用, 就是智慧的創造,為什麼聰敏的人、智慧的人讀書受用無窮,因為讀書過程中產生的智慧往往超越了書中的具體內容,有時候一句話、一次點撥,讓你茅塞頓開。

所以看書的人是智慧的,而這樣的智慧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我們自己人性的創造。

這是我對普通人的建議,也是我自己修行的方法。

張萌:這本《社會心理學》我在出版之初就看過了,推薦各位一定要去讀,因為這本書是很好的認識自我及他人的方式,讀完之後你就會了解到,原來很多心理機制人們早就提出來了。

很多時候我們想不明白的問題,別人都已經提出解決方法。

我認為讀書是最快成長的捷徑,這也是我堅持閱讀的原因。

2

自由意志不在於能做成什麼

而在於選擇去做

毛詩篇:作為一個人,我們到底有多大的自由度,真正的自由意志或者自主性有多少?我們的命運有多少是自己可以主動掌控的?

彭凱平:社會心理學有一個重要的發現——人是情境的動物,人是生活在社會情境之中,受情境的影響有多大呢?一位學者認為社會環境對行為的影響度達到了70%,而受到個人自由意志的影響不超過30%。

但是我們不要被這種數據嚇倒,我們一定要為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決心去努力,這就是人的本質。

我們是情感的動物, 為了家庭,為了幸福,為了國家,為了社會,即使隻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我們也得去努力。

所以不要因情境的局限性而受到影響。

自由意志不在於能做成什麼,而在於選擇去做。

這本身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侯玉波:社會心理學本身分成兩派,一派叫作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另一派是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

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派主要強調宏觀社會環境如何影響人,但是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派強調個人,強調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我一直覺得個人能否堅守一些東西是最重要的,不能把什麼事情都歸結到社會環境當中。

為什麼有的人做得好,我想主要還是個人能堅守,有自己的自由意志。

張萌:我們的行為充分體現為個人意志和環境之間的雙重作用,人的個人意志通過外顯的環境是可以被調動的,如果我們想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可以試一試長期通過外部監督以及自驅力雙重力量來完成自我調動。

3

說五句好話

配一句批評建議的話

毛詩篇: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頻發,從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如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做一些積極幹預?

彭凱平:這麼多年我一直在推動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應用比較廣泛的領域是在教育,我曾經提出青少年的『四無』現象——學習無動力、社交無能力、對真實世界無信心、生命無意義感,這種『四無』現象其實不是外在的環境,而是心理問題造成的。

那如何去做呢?積極心理學提倡從家長開始,從身邊開始,從小事開始。

第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學會調節情緒的策略,很多時候就是一句話沒說對、一個小事沒處理好。

第二是好好溝通,人是會說話的生物,一定要把人類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用出來,好好溝通、好好交流,不能總是指責、批判、挑釁、冷戰,這樣沒有意義。

一定要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對事不對人、不要上綱上線,然後提出解決方案。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是,要說五句好話配一句批評建議的話,這是我給中國老師、家長的建議,打一打後揉五揉。

第三是學會行動。

有一些讀書人的壞毛病是不愛動,我覺得要動起來,帶著孩子一起去戶外、去爬山,去讀書、欣賞文學、欣賞藝術,去人類創造所有美好體驗的地方,一定要讓孩子活出積極的人生態度。

張萌:在這本《社會心理學》裡有關於動機的研究,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其實就需要動機。

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考試、KPI等是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就是一個人真正喜歡、發自內心感覺有興趣。

很多家長忽略了調動孩子的內在動機,光用外在動機,比如獎勵、吸引、懲罰等。

其次,有時大家覺得:我都已經這麼想要了,為什麼還是做不到?原因是外在動機沒有補足,比如監督機制、獎懲機制是一種調動外在動機的方式。

還有一點是良好向上的環境,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情讓孩子去做,結果大概率是他也沒有辦法做到。

父母做好自己,是帶動孩子成為一名學習者的最好方式。

侯玉波:現在有自閉症的小孩比以前多挺多,為什麼會這樣?我一直在琢磨,有人說自閉症是天生的,我不相信,我認為是小時候缺乏適當的交往環境造成的。

培養孩子一定要注意讓他和同齡人交往,因為遊戲是兒童的天性,他在遊戲中能夠學會很多東西。

在和同齡的孩子一起交流的過程裡,孩子更能健康發展。

一定要讓孩子出去玩,跟不同的小孩去玩,這樣等到他上學的時候,有自閉傾向的可能性更小。

4

任何需要動手做事情的行業

機器都取代不了

毛詩篇:社會變化太過迅速,終身學習成為特別重要的能力,如何做到終身學習和保持創造力?

彭凱平: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成年人,我們要考慮在人工智能時代應該培養孩子什麼樣的技能,我曾經提出了 三種人最不可能被機器取代的能力,叫做『ACE』《A:estheticism審美能力;C:creativity創造能力;E:empathy同理心的能力》。

第一個是美感,就是我們的欣賞之心。

看到落日我們會流下眼淚,看到花朵我們會興奮無比,機器沒有這樣的感受。

第二個是創新,人類能夠預見未來,而機器的學習方式是把過去人類的經驗通過語言模型推導出來,這是一個邏輯判斷的結果。

能夠想象、能夠創造、能夠設想未來,一定是我們的競爭優勢。

第三個很重要的能力是同理心。

人類的幸福、快樂、意義、美好,這些都是機器取代不了的,而這些能力恰恰是教育忽視的地方,我們要培養有靈性、悟性、感性、德性的人。

我跟阿倫森教授聊天的時候,他也關注這個問題,他擔心ChatGPT會取代教師的工作。

其實需要長期學習的、大量知識積累的所謂的高級工作、白領工作,是很容易被取代的,包括程序設計員、市場分析師、會計、金融師等父母認為賺錢的專業,而不賺錢的專業,比如心理學者、護士、面包師,以及 其他任何需要動手做事情的行業,機器都取代不了。

侯玉波:ChatGPT其實是一種西方人的思維,如果我們直接拿過來用,慢慢地這種思維可能會改變中國人傳統的思考問題的思維,如果想得嚴重一點,後果挺可怕的。

談到培養創造力,一個人要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這樣在我們遇到問題、遇到新的情境時,才能夠有更好的應對方法,對問題的認識也會更深刻。

張萌:我覺得人類的體驗感是沒有辦法被ChatGPT所取代的,人跟人之間在情感方面有連接,比如說講故事時我們會共情。

以及談到創新者窘境中的批判性精神,我認為持續保持創新的重要動力是學習,一個人如果裹足不前,一定是因為他的大腦沒有持續更新。

有一句說得好, 如果在年底時,你認為年初的自己是個白癡的話,你就進步了。

這需要長期的自我內省,和不斷自我更新。

像這本《社會心理學》,大家讀完之後會覺得,之前好多問題在這本書中已經都有了。

彭凱平:我再補充一點, Critical thinking指的是關鍵性思維,它有三個要素,第一是質疑,科學態度叫證偽,就是任何事情不要想當然地認為都是正確的,要懷疑它,這是批判思維的第一步。

第二是包容,在質疑的過程中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思考有沒有其他可能性,這叫辯證思維。

創新來自於多重思想、多個角度,特別是不同的想法。

第三就是求真,創造是在長期追求的過程中產生的,靈感並不都是突然襲來的,而是經過長期的思想運作,然後在一個關鍵時刻冒了出來。

質疑、包容和求真,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性思維,是基本的創新思維訓練。

往期推薦

大咖對談:人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由自己掌控?《社會心理學》第10版新書發佈會圓滿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