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飆月,中國AI如何突出重圍。

今年3月,迎來了堪稱有史以來最壯觀的『AI集體爆發月”。

短短半個月裡,微軟的Microsoft 365 Copilot、Google PaLM API、英偉達的A100芯片等AI應用和產品先後登場,公之於世。

可以說,ChatGPT幾乎以一己之力,打開了混沌許久的全球AI產業。

除了google、微軟、Meta等國際巨頭積極加碼AI的投資,國內也有不少互聯網大廠的大佬和走出來的高管也紛紛押註AIGC賽道。

前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前搜狗CEO王小川,快手前AI核心人物李巖……據盤點,目前已經有數十位互聯網大佬或高管,高調宣佈離職或轉型,宣佈在AI創業。

對此現象,國內一位 AI 龍頭企業的CEO表示,ChatGPT引發的這一波大模型熱,最終肯定會是『一地雞毛』,因為技術這件事還真不是『大力出奇跡』能解決的,五、六個月之後,AI行業一定會出現很多『泡沫』。

據了解,ChatGPT在技術上走的是『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大模型』路線,且又探索出新的『基礎大模型《類似於大腦》+指令微調《指交互訓練》』范式,通過兩者融合實現逼近人類語言的智能,其中『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是支柱。

據悉,Open AI為了讓GPT-3的性能更接近人類,動用了45TB數據和近1萬億個單詞對其進行訓練。

根據國盛證券的估算,僅訓練一次就要花費約140萬美元,而對於一些更大的LLM《大型語言模型》,成本更高達上千萬美元。

ChatGPT尤其是GPT4目前還是非常領先的。

將其與國內阿裡通義千問以及百度溫馨一言直接對比的話,這也很難評價。

創業者關注的是如何能夠讓我們的模型彌補自己的不足,甚至在更多的一些場景裡面有突出的一些能力的表現。

但是今天所有的模型離我們真正去模擬人類的智慧體還有很遠的距離。

也就是說,要想AI接近人類,就得不停的給它喂資料。

可見,ChatGPT的成功是靠Open AI長期投入和深耕一點點積累出來的,這就不難解釋李彥宏為什麼一直強調『積累』這個詞了。

數字科技的發展,已經先後走過了『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今天ChatGPT的出現,意味著『大模型+AIGC』的雛形已現,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

今年1月,微軟宣佈擴大同Open AI的合作,並追加投資100億美元。

就此,美國《福佈斯》雜志評論稱,盡管ChatGPT尚無清晰盈利模式,但人工智能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

客觀地講,ChatGPT確實帶動了全球AI產業的變革。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就說:『ChatGPT的成功不應僅僅被看作新一代聊天機器人的突破,而應該重視其對人工智能乃至整個信息產業帶來的革命』

但我們也要明了,目前 ChatGPT 還隻是一個技術范式探索,功能也主要聚焦在一些開放、規范、通用性的任務上,它的智能還停留在過去完成時,真正顛覆性的技術突破還未到來。

對這一點,我們應該有清晰的認識。

政策扶持、熱錢湧動,AI領域網羅互聯網大佬、技術大咖們。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人工智能相關企業265.3萬餘家,2020-2022年,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新增註冊企業增速來看,均超過40%;其中,2022年新增註冊企業73.2萬餘家。

但AI技術的演變、落地,以及最終的商業賺錢卻並不是一帆風順。

在這場AI競賽中,誰會曇花一現,誰能笑到最後,目前沒人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