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級AI產品ChatGPT火了,被帶火的還有各種借ChatGPT撈錢的生意:
有人借機開展代註冊業務、販賣賬號並搭售VPN;有人推出山寨版ChatGPT公眾號或小程序,靠調取ChatGPT接口做中間商賺錢,或靠使用其他AI對話模型冒充ChatGPT;有人明碼標價出售仿制ChatGPT同款小程序,為其提供從文案、項目開發到上線、售後bug修復等一條龍服務,或是推出教程、招收代理;還有人搶註商標……
圖據央視網
連日來,ChatGPT的火爆,引發了很多人的『生存危機』『失業焦慮』,人們擔心被AI替代。
但很顯然,AI沒法替代那些頭腦夠『活泛』的投機漁利者:就連推出ChatGPT的OpenAI公司,商業化之路都在摸索,這些人卻靠著一身蹭熱點炒噱頭的技能,利用ChatGPT賺到了錢。
創造者被中間商『盤算』,李逵被李鬼『算計』,多少讓人有些唏噓。
不得不說,這些人的商業嗅覺夠敏感、賺錢思路夠『開闊』:用戶想要『試玩』?我給你代註冊;用戶想體驗『中文版』的?我來個跟ChatGPT『沾親帶故』的小程序或公眾號。
這些人的商業模式不光是B2C,還有B2B2C——有些企業方想要靠山寨ChatGPT賺錢?也沒問題,仿制產品連同教程一塊提供。
媒體報道就提到,某電商平臺上,代註冊商家不斷出現,有商家靠代註冊生意1小時收入上萬元;有些名稱裡帶有『ChatGPT』字眼的山寨產品,或是按次收費,如9.9元/20次、199.99元/3000次、999.99元/無限次,或是推出會員服務,如199元/月、399元/季度、999元/年度,或是玩裂變式營銷,幫助拉新可獲取人頭激勵、傭金返利;還有的商家將接入ChatGPT或其他AI答問『技術』開放賣錢,售價近千元。
從賬號買賣,到流量收割,再到付費提問,這些『掘金』辦法無疑體現了商業賺錢方式的多元化,隻可惜,它們被用錯了地方——蹭熱點營銷沒問題,但賬號買賣、山寨假冒、拉人頭返利等玩法明顯已經越界了,這既是對用戶的割韭菜,也是對ChatGPT平臺的侵權,非但吃相難看,更越過了法律邊界。
就拿販賣賬號和VPN來說,若是采用私自搭建國際信道的方式為用戶鏈接ChatGPT服務,可能違反《網路安全法》《刑法》的相關規定;而冒用ChatGPT的名稱,也涉嫌違反《商標法》等;倘若存在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情況,或是撈一筆錢就跑,後續停止服務,那還可能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這其中,是不是轉接了ChatGPT服務、轉接手段是否合法,都值得細究。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山寨ChatGPT產品工作人員在窗口對話中還坦承,『使用了Python調用ChatGPT的RESTful API,來接入ChatGPT的接口』。
以『二道販子』身份,充當國外正版ChatGPT跟國內用戶之間的跳板,本就是在利用ChatGPT服務,侵害了OpenAI的正當權益,打著ChatGPT的幌子行事,更是涉嫌侵權。
這類借ChatGPT撈錢之舉,在合法性上存疑,在合情層面也站不住腳——這樣搞拿來主義或冒用名義,未嘗不是對科學創造、科技突破的刺傷。
ChatGPT是『大力出奇跡』的產物,離不開超強的算力與超多的數據。
這對應著高昂的算力成本,有媒體就稱,OpenAI為了做出ChatGPT,每年大概投入25億美元。
可有些山寨ChatGPT基本零成本運營,如此『零本萬利』地摘果子,看似取巧,卻不啻為對產權權益與科學精神的傷害。
而很多人還沒感受到正版ChatGPT類產品的利弊,就被盜版『暴擊』,受誤導之下,對技術的信任信心也可能會受挫。
眼下,多家平臺都在對代註冊生意進行清除、對山寨ChatGPT產品加以清理,這是平臺治理的應有之義。
舍此之外,對於那些踩了法律紅線的借ChatGPT撈錢舉動,該追究法律責任的也不應含糊。
當下的ChatGPT或許都算不出投機者割韭菜的貪婪,但法律與規則該拿他們有轍,不能任由他們伺機撈錢,甚至把底線都給撈沒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佘宗明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人道歉!永久封禁!
官員被綁架後家屬支付1000萬贖金?當地紀委回應
《水滸》毒害青少年,應從課文中清除?教育廳回應